有个猜地名的谜语叫“四季丰收”,答案是常熟。想到常熟,就会联想五谷丰登,顺便也就把常熟想象成农村的一个小镇。
常熟和苏州非常近,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苏州人很少有没去过常熟的,而我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也正因为常熟在我心里就是一张白纸,所以我可以在上面画上我认为最美的图画。 我们的第一站是兴福禅寺。 到兴福禅寺已经十点多了,太阳升的老高,但兴福寺门前古木森森,阳光无法直射,只留得一地斑驳。站在寺前,头顶古木穹顶,面对黄墙黛瓦,心里不由升起空灵感。记得常建有诗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除钟磬音。”说的不就是眼前这景色吗。 寺庙的门口干干净净,没有小商小贩兜售廉价的纪念品,更没有我特别讨厌的、充斥在苏州所有旅游景点的臭豆腐的臭味。只有些沿街居民摆放在自家门口的很少的一点土特产,糖桂花,香柚,(一种用来闻香味的柚子)白兰花,还有一种叫什么“勾勾果”(不一定对,常熟话听不懂。)。形状很奇特,曲里拐弯的。看见我们好奇,卖土产的大妈送给我们一枝尝尝,很甜,有股清香,口感有点像猕猴桃。这些东西可是真正的土特产哦,因为它们就在门前的树上长着呢。 兴福寺僧人众多,香火很旺,当然它也不是平白就能被称为江南名刹的,寺内名胜古迹有很多,比如“兴福石”、“米碑亭”、“唐幢”等等,寺里还有专门的庭院,供人抄经,很多年轻人节假日不想出门旅游,就会来这里安安静静地抄经,听说费用还不菲呢。离开寺庙后,听说里面还有个漂亮的大花园,可惜我们漏看了。兴福寺是要门票的,但是不高,10元,老年人凭身份证免票。 救虎阁,是传说兴福寺有位老和尚,救了一只带箭的老虎,为它拔剑疗伤而闻名。 寺庙的边上有个“老面馆”。面馆不算太大,但是外面的场地很大,摆满了桌椅,给人的感觉好大的场面,好在桌椅摆放的都很整齐,也很干净。也许这是管理部门的一个人性化的考虑,因为这里没有商店,没有饮食点,游客总要找个地方吃饭吧。 离开兴福寺,我们乘车来到了曾园·赵园。 曾园和赵园是两个相邻的园子,都建造在明代钱氏(钱岱)“小辋川”的遗址上。当然能造这么大,这么美园子的人一定不会是常人。曾园是晚清著名小说家、翻译家增补之父曾之撰所筑,赵园是由清人赵烈文所购得,取名“静园”。可是既然隔壁园子姓曾,那么人们也就把赵家的园子俗称“赵园”。 很遗憾的是,赵园正在维修,我们只玩了半个园子“曾园”。不过就这半个园子,我已经觉得非常美了。曾园在虞山脚下,园内又以清池为中心,就像苏州拙政园“借塔为景”一样,这里是借山取景,水光山色,融为一体。 可能朋友们会觉得奇怪,我生长在苏州这个园林城市,怎么会觉得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苏州好呢?我承认,苏州园林甲天下,但是你现在去苏州园林看看,除了看人,你还能看见景吗?!你还能静静的坐在那里体会园林的美,园林的诗意吗? 常熟是一个美美的城市,漫步在常熟街头,感觉这个城市的人不多,市容很整洁,很安静,路上没见到什么发小广告的,随地摆地摊的,可能是这里没有那么多的外来人口吧。不管在街上,还是在公交车上,听到的大都是好听的常熟话。常熟的交通很方便,很多旅游景点都在这一条线路上,相隔不远。虽然城市不大,公交车却不少,四通八达。每个公交车站都有八九条线路。每块站牌上清楚的显示着正在运行的车辆离你所站的站台还有多少站,所以,你不用焦急的去想:车到哪里了?我还要等多久? 最后要说道吃了。其实我对常熟的吃没有什么发言权,因为除了常熟大米外,我不知道常熟的特产是什么,也没在常熟买过任何食品,能说的就是中午的那一碗面。 我们去的面店很小,只有六张桌子,干干净净的。进去的时候已经过了饭点,里面没什么顾客。面的品种很多,明码标价,最贵的25元,最便宜的8元。老板是个中年人,他一开口,一口地道的常熟话就让我们决定在这里吃了。老板看我们是苏州人,好像也有了亲近感,一边闲聊,一边找钱。很快两碗面就摆在我们面前——一碗红烧排骨面,一碗虾仁木耳面。 我端起自己的那碗面,只见红汤清澈,一团小小的,整齐的阳春面卧在碗中央。七八只如玉般的大虾仁放在面的顶部,边上围着些黑色的小木耳,碧绿的葱花点缀其中,一看就食欲大增。喝口汤,味道鲜美,吃只虾仁嫩滑有弹性,面就不用说了,就是小时候的阳春面,太好吃。也许是我饿了吧,很快一碗面就吃光了。(本来拍了张照片的,可惜拍的太糊了,就不发了。) 坐在回苏的长途车上,一边晃着,一边回味着那庙宇的深远,园林的美丽以及那一碗面的可口,不禁想到:要是我的家在常熟,那该多好。
|